前幾天的在Youtube上面看到這部由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所拍攝的香水紀錄片,裡頭有許多香水界的知名人物出現,聊到的議題也相當廣泛,有像是調香師這個行業的訓練、行銷、設計、國際市場的差異⋯等等,攝影橫跨了多個國家,從法國、英國、美國到巴西,內容豐富有趣,也挺引人思考,讓我看完忍不住想來分享一下。這部紀錄片總共長達近三個小時,並被分成三集播出,我查詢了一下時間,拍攝時期應該是在2010年,然後在2011年播出,雖然已經時過一載,但現在來看並不會覺得過時,喜歡香水的人或對香水這行業感興趣的人來看這部影片應該會有所收穫,以下我將分集淺談各影片內容、自己查到的資料與看完影片的想法,文章裡有許多劇透,如果想自己觀看影片的朋友請先按播放並放大影片,看完影片再看我的文字,懶得看這長達三小時的影片也可直接看我的文章,看完也歡迎留言討論喔!
第一集我覺得相當精彩,因為這一集的其中一個主要內容是在跟隨嬌蘭Guerlain當時的調香師,也就是Jean-Paul Guerlain和Thierry Wasser,而拍攝時期,他們正好遇到Jean-Paul Guerlain的種族歧視言論事件,影片也呈現出了事件前後的差異狀況。從影片一開始不難看出Jean-Paul Guerlain是個滿自負的人,身為嬌蘭家族第四代,他對量產與市場行銷嗤之以鼻,但其實他將自家產業售予LVMH集團後,等於是親手將嬌蘭推向這個時代洪流。而被Jean-Paul Guerlain親選為品牌設計師的Thierry Wasser在影片一開始對Jean-Paul Guerlain不斷恭維,從小失去父親的他,甚至把Jean-Paul Guerlain認作是自己的乾爹,但這層看似溫馨但也奇妙的關係在Jean-Paul Guerlain的失言風波後就打散了。
2010年,當時高齡75歲的Jean-Paul Guerlain,在法國電視台的live訪問時竟然說出了「我像黑人一樣地工作,我也不確定黑人是否真的這樣工作,但反正⋯⋯」他當時說這段話是為了表示自己工作勤勞,但這段話有兩個非常嚴重的歧視問題,第一個是他用了大忌N開頭的字眼來稱呼黑人,第二個是在他的言論裡似乎在暗示黑人工作不努力,這不只讓當時法國人憤慨,全球的輿論都是大力抨擊,嬌蘭位於Champs-Élysées的總店被抗議群眾塞爆,抵制聲浪不斷,導致LVMH集團公開道歉並徹底斷開Jean-Paul Guerlain,而他本人也被法國法院判罰6000歐元。影片的後半段,也就是事發後的Thierry Wasser忽然一改之前的諂媚態度,對著鏡頭指責Jean-Paul Guerlain的不是,有趣的是在影片結尾,他講到他與Jean-Paul Guerlain的關係時,本來是用had過去式,但可能口誤或者怕大家覺得他無情,馬上又改口have,他臉上的尷尬一覽而盡。一個法國傳奇家族的故事居然結束在如此難堪的風波之下,而嬌蘭也正式走向了現代工業製造體制下的無數量販品牌之一。
影片的另一頭以跟隨Tommy Hilfiger這美國年輕休閒品牌的新香水開發過程,作為和老牌嬌蘭的對比,Tommy Hilfiger追求的就完全是主流市場與行銷策略,為香水取名為Loud,不僅簡單明瞭,甚至有點低俗,但不得不說也很容易讓人記住。香調則是以玫瑰加上廣藿香這很迎合大眾口味的組合為主體,女香多加了一點果香,男香則是多了點菸葉,多麽通俗、沒創意。香水瓶的包裝與行銷方式倒是花費了不少心思,有特殊的唱盤瓶身和拉取式的盒子包裝,找來當時年輕人最愛的新生代搖滾樂團與明星來代言和參加宣傳活動。Loud的男女對香上市後不知道有沒有受到當時年輕人的喜愛,但我是在看影片時才知道有這個香水,現在grey market上男香可以找到40美金/75ml,女香則跌到20美金有找,有多少香水是像Loud一樣被大量生產之後然後沉沒在茫茫無盡的灰市商品之中?
第二集是聊到我想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調香師這個職業,調香師最主要有分正統學院出身、家族培養,或者自學而成,正統學院出身的大概有幾個管道,像是先讀化學、化妝品相關學位,之後進入知名調香學校完成另一個調香學位,或者被知名香料大廠選中作為實習生,在那邊學習兼打工數年,之後看會不會被錄用成為正職調香師或者自己去外面找出路,我們所熟知的大品牌通常都會雇用這類調香師,像是Olivier Polge、Francis Kurkdjian、Jean-Claude Ellena⋯等都是經過這漫長的學習之路而有今日的。家族培養這種手把手教出來的調香師已日漸稀少,畢竟家族經營的大品牌在近代很常被集團併吞,子嗣也大多轉行,但目前還在線上的還是有像Erwin Creed和Patricia de Nicolai(跟隨舅舅 Jean-Paul Guerlain並在他的指導後,Patricia de Nicolai後來也進入香料大廠Florasynth和Quest International學習和工作過,所以也算是學院出身)。另一種自學的調香師,不外乎都是因為熱愛香水或香味,自己開始嘗試調香後也產生興趣,自己研究、自己學習成長,慢慢走到被大家所認可的職業調香師,著名的有像是Andy Tauer、David Seth Moltz⋯等。這部影片跟隨了學院出身的Jean-Claude Ellena和Givaudan的實習生們,還有自學而成的調香師Christopher Brosius,一探兩種調香師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方式。
不知道為何,鼎鼎大名的調香師Jean-Claude Ellena在影片裡沒讓我留下多少印象,倒是Givaudan的實習生們的生活讓我感到有趣,影片紀錄到當時還是實習生的Quentin Bisch,這位在法國鄉下長大的青年,沒有化學知識或相關背景,但因為熱愛香氛的精神和某種被Givaudan校長看中的天賦,意外被選進成為實習生,影片裡他談到被選中時接到電話的心情,螢幕前激動落淚的樣子令人動容,訪問中可以看到校長對他讚譽有加,從他目前的履歷表來看,他應該是在實習生涯結束後就被應聘為Givaudan的調香師,短短幾年的工作時間已有大量作品,不論在國際品牌或小眾品牌的香水裡都能看到他的名字,是新生代調香師中少有非常出色表現的。從影片裡也可看到Givaudan的教學非常嚴格,前三年是不調香水,只學習香料,得用鼻子記住至少500種香味,這種磨練給我感覺就算沒天賦,基本功也都會被訓練到一定的水準。
反觀另一位在美國自學而成的調香師Christopher Brosius,曾經在紐約當計程車司機的他,香水的啟蒙是來自他在保養品牌Kiehl’s的工作時期,幫客人配給精油這個工作內容讓他開始認識香氛,對調香的熱情與夢想也在心中逐漸成長,1992年他回到家鄉費城開始調香,1993年他和Christopher Gable一同創立了Demeter Fragrance Library這個寫實派的香氛品牌,從廚房餐桌到穀倉,隨著喜愛他們香水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總算有了自己的小工作室。他對香味的靈感來自於牧場,特別喜愛乾淨、清新的大地感香味。
2000年他在Fragrance Foundation awards拿了兩個獎項,2002年他們兩人將品牌轉賣給一間行銷公司,2003年他所調配的七十款香水在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展覽,同年他又來到了紐約,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CB I Hate Perfume,一開始是以藝廊的形式經營,意外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隨著喜愛他的人的增加,Christopher Brosius開始接受客製香水,為客人調配自己獨有的特殊香水,爾後也有販售自己調配好的香水,但都以少量生產。在影片裡就有記錄到他爲一名英國裔的美國客戶調香,客人特別喜歡英國的味道,英國書籍、軍裝、帽子、英國餅乾⋯等香味,他想要一瓶充滿英國氣息的香水,Christopher Brosius為此特別跑到倫敦去找尋靈感,將英國的香味收集到香水瓶裡,因為這是私訂的產品,我們也無從得知到底好不好聞。但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學而成的調香師是充滿活力且有無限的想像力的,他們雖然沒有正規訓練,反而更能跳脫傳統的束縛,有更大膽或有趣的作品,創造出有別於主流市場的香氛。
第三集則是一個國際的議題,從英國最古老的香水品牌Grossmith聊到巴西這新興的香水市場與巴西年輕人對香味的喜好,還訪問到美國平價老牌雅芳Avon在巴西的經營觀,之後又看到中東國家的客戶與歐洲國家做香水貿易的過程,裡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先說Grossmith這個始於1835年的香水老牌,在當時他們不僅是精油的製造商,也調配自己的香水,不知道什麼原因祖先停止了經營。2006年,身為第五代的Brooke家族找到了祖先流傳下來的配方筆記,其中甚至有爲英國國王愛德華所發明的配方,2008年Brooke家族找上了Roja Dove,和他說明想將祖先的品牌重現的計畫,Roja Dove便作為指導並讓Grossmith的香水在自己的店裡販賣。我去查了一下網站,發現兩者似乎現在已分道揚鑣,但我還是很感激Brooke家族當初是去找Roja Dove做重生計畫,而不是其他平價品牌的老闆,Roja Dove讓Grossmith使用了許多天然香精,雖然價位不親切,香味也不太現代,但保留了老香的靈魂,並讓我們得以聞到一度要失傳的香味。
這集影片聊了很多關於巴西的香氛市場,這個我很陌生的國度,居然是全球香氛業成長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講到由於熱帶國家的關係,巴西人特別喜歡果香,因為水果在他們那邊特別多產且豐富,巴西人認為果香等於新鮮,這和歐美人對於新鮮的定義很不同。還有像歐美消費者熱愛巧克力那種美食調,但在巴西卻不那麼熱門,想必炎熱的天氣讓他們對於甜食不感興趣。這讓我想到台灣也有較炎熱的氣候,也同樣盛產水果,是不是消費者的喜好會有所類似呢?另外很有趣的是,香氛類的產品如洗衣精、止汗劑⋯等在巴西更是比香水還熱門。在拍攝影片當時,巴西正熱賣一種有香味的鞋子,因為巴西是開發中國家,貧富的差距也較大,許多家庭是沒有多餘的錢買香水這類奢侈品,但他們會願意花錢在可以帶來香味的日常用品。對於香料廠商來說,香水並不是那麼賺錢的品項,民生用品所需的香料輸出與製造才是真正金錢的來源。
影片結尾時,香氛開發業者Ann Gottlieb說到:「這是個文化轉移的世代,說不定十年後歐美的品味會因為中國人而改變?」我感覺歐美的品味在目前或許還沒被中國人改變,但絕對是大幅度的被中東人所改變了!想想現在不管大大小小的品牌都有主打沉香的香水,沉香可以算是目前市場上最重要的一個香調,十年前Ann Gottlieb恐怕沒想到吧!?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有更多的茶香香水的推出,可見亞洲人的品味也慢慢在滲透入歐美,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影片最後的那段旁白「歐美香氛製造業正試圖了解中國、印度、巴西人的口味,但多久之後這些新興的市場會開始為自己製造香水呢?」十年前的這段話應該在警告歐美香水製造業者,但對身為亞洲人的我來說也是一大提醒,是時候換我們來做自己的香水,不再只單純引進外國香水或追隨歐美的腳步。